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2年秋使用)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研究机构或教育管理部门从事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工作或教学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本专业毕业研究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基本的学术修养,遵纪守法;
2.掌握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本专业国内外前沿问题;
3.具有独立从事学校教学、教育科研及其相关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鲜明的创新意识、良好的创新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行为。
4.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翻译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进行学术交流;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5.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课程与教学原理
主要研究课程与教学的本质、课程与教学的目标、课程与教学的运行规律、课程与教学模式、课程与教学评价、课程实施与教学主体、教学原则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等。
2.课程与教学设计
主要研究课程与教学设计基础、课程与教学设计模式、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设计、课程开发与设计、教学环境设计、教学媒体制作与设计、课程与教学评价设计、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设计等。
3.课程与教学管理
主要研究课程与教学管理基础理论、课程与教学管理原则、课程与教学管理过程、课程与教学管理方法、课程与教学管理制度、学校教务管理、教师教研管理、课堂管理、课程与教学评价等。
4.课程与教学改革
主要研究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历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政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课程与教学改革模式、课程与教学改革效能、课程与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与教学组织改革、课程与教学领导改革、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教师挑战等。
三、学习年限
1. 实行以三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最长不超过4年,其中课程学习一般为三个学期。
2. 根据本学科实际,提前毕业者必须达到如下标准:①在校学习时间不得少于2年;②必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的考核,且成绩优秀,创新能力强;③必须在教育学科领域的CSSCI(含扩展板)学术期刊以第一作者(或者导师排名第一,硕士生排名第二)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2篇,或者在权威期刊以第一作者(或者导师排名第一,硕士生排名第二)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见附表)
课程分为必修课(含全校公共必修课、学科通开课、研究方向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等三类。
学生应修满的学分总数不少于42学分。其中:全校公共必修课5学分;学科通开课6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14学分;选修课5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学位论文10学分。
课程教学应根据课程内容与特点确定具体的方式,教师可以自由运用“讲授”、“讨论”、“自学”和“实践”等方式。考核方式也由授课教师确定,可以从“笔试”、“口试”、“提交报告”、“课程论文”、“考查”等方式中具体确定。
跨专业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须补修2门本科生必修课,该成绩不计入学分。
五、学位论文
本专业鼓励学生以撰写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验报告、文献综述、学位论文等形式申请硕士学位,字数要求在3万字以上,并通过答辩。学位论文包括论文选题、开题报告、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
1.论文选题:论文选题应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出发,立足科学研究、社会调查等,确立论文选题,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
2.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安排在第四学期,参加论文开题报告的老师应不少于三名(包括导师)。经指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方可正式进行搜集资料、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
3.论文撰写: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并有一定的创新要求。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后,导师应不定期检查论文进展情况;学位论文完成并经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在论文答辩前一个月提交给2位论文评阅人评阅。评阅人须是具备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同行专家。评阅意见在合格以上者,方可进入论文答辩环节。
4.答辩资格: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完成课程的学习并修满学分,完成实习实践环节并参与至少一项课题研究,参加8次以上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听取学术报告等),须在本学科学术期刊或正式出版的学术论文集,以第一作者(或者导师排名第一,硕士生排名第二)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篇。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的条件见上述第三条第2款。
5.论文答辩:在每年5月底或ll月底前完成。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论文方为通过。
六、其他必修环节
1.实践环节
为了提高本专业硕士生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工作实践的能力,在进入第二学期后,将安排硕士生进行相关的教学、科研、事务管理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学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安排三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调查与实习。参加实习实践和学术交流活动的情况需详细填写在《武汉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习实践考核表》和《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上。经学院审核合格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审批备案后方可计2学分。
2.中期考核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与开题报告环节,均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中期考核实行淘汰制,根据研究生学习及科研情况,结合专业成绩,确认其具体流向,大致包括硕博连读、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以及退学三种情况。
七、培养方式
1.以导师为中心,组成集体指导小组,重视本专业科研能力和方法的训练,建立与相关、相近、相邻专业方向的交叉联系;因材施教,强调自学和对话式、讨论式教学,发挥导师和研究生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充分发挥校内外专家学者的集体培养优势,大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联合培养,探索建立学术、实务双导师制。
3.要求研究生跨学科、跨专业修读相关课程,修读学分至少达到3学分。鼓励研究生跨校、跨单位参加学术活动和课程研修。
4.积极搭建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合作平台,努力推动联合培养、课程互认、海外实习等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进程。
5.在课程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课题研究、专题研讨、学术报告等学术训练环节,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6.加强研究生文献阅读与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规定本学科研究生必读和选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学科前沿著作、主要专业学术期刊等目录,并以读书报告会形式进行检查。
7.导师(或研究生指导小组)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研究生入学后1个月内制订出合理的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对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学术活动、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等做出具体安排。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专业代码040102)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类别 |
课程编码 |
课程名称 |
英文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 学期 |
备注 |
学 位 课 |
公共必修课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2 |
36 |
1 |
5学分 |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Marxism and Social Scientific Methodology |
1 |
18 |
1 |
|
第一外国语 |
First Foreign Language |
2 |
72 |
1 |
学科通开课 |
|
教育基本理论专题 |
Projects of Basic Pedagogy Principles |
2 |
36 |
1 |
6学分 |
|
当代教育前沿问题研究 |
On the Frontier of Education at Present |
2 |
36 |
1 |
|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Methodology for Education Science |
2 |
36 |
1 |
研究方向必修课 |
|
课程与教学名著研读 |
Classic Works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
2 |
36 |
2 |
14学分 |
|
专业外语 |
Professional Foreign Language |
2 |
36 |
2 |
|
课程与教学理论专题 |
Theory Project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
2 |
36 |
2 |
|
课程与教学设计专题 |
Curriculum and Design |
2 |
36 |
2 |
|
课程与教学管理专题 |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Administration |
2 |
36 |
2 |
|
课程与教学改革专题 |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formation |
2 |
36 |
2 |
|
比较课程与教学专题 |
Comparison topics o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
2 |
36 |
3 |
选修课 |
|
课程与教学研究方法专题 |
Research methods topics o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
1 |
18 |
3 |
5学分 |
|
课程与教学哲学专题 |
Philosophy topics o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
1 |
18 |
3 |
|
学习心理与教材编写研究 |
Psychological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materials research |
1 |
18 |
3 |
|
多元文化课程与教学研究 |
Multi-cultur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
1 |
18 |
3 |
|
课堂教学艺术与风格 |
Research on Teaching art and style |
1 |
18 |
3 |
|
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 |
Evaluation research for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
1 |
18 |
3 |
还可跨专业选修其他课程,如第二外国语等课程 |
补 修 课 |
|
普通心理学 |
General Psychology |
|
第3学期 |
不计学分 |
|
中外教育史 |
The Education History ofChinaand Abroad |
|
其它学习项目 |
|
学术讲座 |
Academic Seminar |
1 |
1-6学期 |
1 |
|
社会实践 |
Teaching Practice |
1 |
1 |
|
|
|
|
|
|
|
|
|
|
|
|
|
附:参考书目及相关重要学术期刊
(一)主要著作:
1.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3.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
4.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人民教育出版社
5.
加涅:《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
佐藤正夫:《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
7.
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科学出版社
8.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9.
派纳:《理解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
10.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
11. 奥恩斯坦等:《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
12. 康纳利:《教师成为课例研究者-经验叙事》,浙江教育出版社
13. 佛南兹等:《课例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
14. 古德,布洛菲:《透视课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5. 戴维:《课堂管理技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6. 杰伦迪.迪克西:《有效的课堂管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7. 高时良:《学记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18. 施良方:《课程理论-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
19. 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0. 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21. 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22. 张楚廷:《教学论纲》,高等教育出版社
23. 裴娣娜:《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4. 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
25.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6. 李定仁,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27. 李定仁,徐继存:《课程论研究二十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28. 吴文侃:《比较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29. 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
30. 中央教科所:《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上、下),教育科学出版社
(二)主要期刊
1.
《教育研究》
2.
《课程·教材·教法》
3.
《中国教育学刊》
4.
《全球教育展望》
5.
《教育理论与实践》
6.
《教师教育研究》
7.
《教育研究与实验》
8.
《教育发展研究》
9.
《教育科学研究》
10. 《中国大学教学》
11.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
12.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13.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4. 《复旦教育论坛》
15. 《教育学报》
16. 《教育科学》
17.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8. 《比较教育研究》
19. 《外国教育研究》
20.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教育学》、《中小学教育学》